據(jù)美聯(lián)社6月22日報道,日立公司設在富山的高級研究實驗室日前展示了一種“大腦-機器界面”的新技術,可以通過分析大腦內血液流動的細微變化將大腦意念轉化為電子信號。該裝置通過控制電腦和發(fā)動機將一輛玩具火車連接到一臺測繪設備上,而測繪設備再通過光纖連接到一頂帽子上。
想一想,火車就開動了
當研究人員說到“深呼吸并且放松”時,玩具火車立刻彈出并沿著軌道前進,這反映了負責解決問題的前大腦皮層的意念活動。研究人員介紹說,做算術題或唱歌能夠刺激前大腦皮層,這是玩具火車往前開的原因。而經過幾次深呼吸放松下來后,火車最終停止下來。
這種“大腦-機器界面”運用了一種光學測量技術,能輸送少量紅外線到大腦表面來測定血液流動的變化。盡管這種技術以往主要用于醫(yī)學,日立和本田等制造商都在努力改進這種技術,使之用于商業(yè)活動。日立公司還將開發(fā)一個大腦遙控,使人們只需要用大腦意念就能打開或關掉電視機;而本田則想要開發(fā)一個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來模擬大腦活動的界面,它可以應用于新一代的智能汽車。
首先應用于殘疾人交流
“大腦-機器界面技術”可能會代替遙控和鍵盤,并幫助殘疾人控制電子輪椅、床鋪和假肢。不過它將最先用來幫助殘疾人交流,即使他們所有的肌肉已經失去了知覺。目前,日立已經賣出了一臺可以幫殘疾人表達“是”和“否”的設備,且正在研究新的用途,比如幫助被禁閉的病人跟他人聯(lián)系。
這項技術的主要優(yōu)點是傳感器不需要真的進入大腦,早期的技術一般要在頭骨下放置芯片。不過,該技術的一些開發(fā)障礙還是沒能避免:第一就是設備的大小輕重,日立已經開發(fā)出總共兩磅重的密集頭巾和測繪儀器;另一個是如何在忽略大腦背景活動的情況下準確地測量信號。(責編:菜籽兒)